雨水节气知多少
雨水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二个节气,太阳到达黄经330°。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至20日开始,到3月4日或5日结束。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,降雨量极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,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,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正月中,天一生水。春始属木,然生木者必水也,故立春后继之雨水。且东风既解冻,则散而为雨矣。”意思是说,雨水节气前后,万物开始萌动,春天就要到了。
雨水节气养生保健指南
民间有句俗话叫“立春雨水到,早起晚睡觉”。很多朋友会觉得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,晚上睡觉不再像冬季那么冷了,这主要是因为人体此时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、万物始生的特点,逐渐从“秋冬养阴”过渡到“春夏养阳”的时间。进入雨水后,人们明显感到了春回大地,春暖花开,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。
但雨水时节,天气仍变化不定,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也是疾病多发的季节之一,我们该如何把握、平稳度过呢?
春季养生,预防“倒春寒”很重要。预防“倒春寒”首先想到春捂,但捂也要恰到好处,否则不利于健康。春捂原则是注意“下厚上薄”,捂的重点在于头颈、背、腹、足底。“捂”头颈可以避免感冒、气管炎等疾病发生。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“阳脉之海”——督脉,减少感冒机率。腹部保暖是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。因为“寒从脚下起”,脚下神经末梢丰富、敏感,足部保暖有助于温暖全身。春捂也应根据气候和自身素质而定。
食疗健脾养肝
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,春雨通常会慢慢增多,湿气过盛也随之而来,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湿困脾胃。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,健脾祛湿。最简单的健脾祛湿办法是食疗,比如多吃芡实莲子薏仁汤、胡萝卜南瓜粥和山药红枣粥。芡实和莲子有健脾益肾的作用,薏仁健脾祛湿。应少食油腻之物,可多食红枣、莲子、柑橘、蜂蜜、 甘蔗等。
春季养脾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畅肝脏,保持肝气调和顺畅。“肝主春,......肝苦急,急食甘以缓 之。......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用辛补之, 酸泻之。”(战国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篇》) 春季阳气初生,故宜食辛甘发散之品, 而不宜食酸收之味。食辛甘温之品以顺应肝气之生发,有利于调护阳气,如葱、韭菜、大 枣、花生等,但不宜食用辛辣烹煎动火之物。春季肝旺容易克脾土,故饮食上应少食酸味食品,多吃一些甘味食物以补养脾脏。一般来说,为适应春季阳气升发的特点,宜扶助阳气。此时,在饮食上应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,但是不宜多进辛辣燥热的食品,如参类、鹿茸、附子、高度数白酒 等,以免助热生火;亦应少吃生冷黏杂之物, 以免伤害脾胃。
此外,春季万物复苏,一般宿疾,如高血压、哮喘、皮肤病等容易在此时复发,所以,在饮食上应该忌发物,诸如羊肉、海鲜等应尽量少食。
睡前摩腹加提肛助养阳
按摩腹部是睡前养护阳气的好办法。
方法:仰卧床上,以肚脐为中心,用手掌在肚脐上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200次左右即可。有助于消化,排除脾胃湿毒,也能助于腹部保暖,助睡眠。
提肛运动也宜平卧,可固精益肾、提振阳气。方法:平躺床上,两手并贴大腿外侧,两眼微闭,全身放松,以鼻吸气,缓慢匀和,吸气的同时,用意提起肛门,包括会阴部,肛门紧闭,小肚及腹部稍用力同时向上收缩;稍停2-5秒钟左右,放松,缓缓呼气。呼气时,腹部和肛门要慢慢放松。这样一紧一松,做9次即可。
节气灸驱寒除湿、保护脾胃
“节气灸”是在特定的时令节气进行艾灸以防病保健的传统方法。它典型地体现了中医“天人相应”因时制宜的防治思想。雨水节气,多进行艾灸调理,有助于驱寒除湿,保护脾胃。
—中脘穴—
位于人体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上4寸。可调理脾胃,祛除湿气,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。
—神阙穴—
神阙穴即肚脐眼。可治疗胃炎、肠炎,具有培元固本、回阳救脱、和胃理肠等功效。用艾火的药力养护脾胃,效果明显。
—关元穴—
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下3寸。可治腹痛,痛经,盆腔炎,肠炎,肠粘连,神经衰弱,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等。配足三里,调理肠胃,治疗腹痛、腹泻等。中医认为,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、补益下焦之功。
—足三里—
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,犊鼻下3寸,是“足阳明胃经”的主要穴位之一。可生发胃气、燥化脾湿。长期艾灸,可健脾和胃,调中理气,适合各种脾胃病变,民间甚至有“艾灸足三里,现胜吃老母鸡”的说法。
雨水节气易犯困,情绪低,肝火旺,所以雨水节气宜多做运动。雨水节气锻炼,不宜太早,防止温度低或雾气重而导致感冒、哮喘或气管炎。晨练应在太阳升起后外出锻炼,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,宜缓慢,以不出汗或微出汗为最佳,不宜大汗,否则消耗津液,损伤阳气,易感风寒。
雨水节气是春季养生的一个重要时期,大家一定要注意做好身体的保健工作!上述为大家介绍的这些雨水节气的相关知识,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做好雨水节气养生的工作,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!